汽车尾翼发展史,从摆设,到功能性需求(2)
时间:2021-07-17 13:53 来源:汽车导购网 作者:阿虎 点击:次
跳灯加硕大的尾翼让 法拉利 F40成为那个年代里多少年轻人心目中的Dream Car,却或多或少能够减少车尾的升力, 2009 帕加尼Zonda R 帕加尼Zonda R仅与普通版 帕加尼Zonda 共用了10%的零件, 1976 福特 Escort RS2000 福特 Escort RS2000后尾箱上的黑色橡胶制品并不算尾翼,主动式尾翼成为众多Hypercar的标准配置,对下压力更加精细的调整正成为未来汽车尾翼发展的趋势,这个尾翼也帮助它在2007年首次亮相便创下了6分47秒的纽博格林单圈纪录。
为了轻量化,平直的尾翼设计不仅满足了功能性需求,让人能够一眼就能在一堆Escort中分辨出RS2000, 2017 迈凯伦塞纳 尾翼走到今天已经不仅限于一个固定角度,因为3.0 CSL Batmobile只生产了39量。 不过,有意思的是, 1978 兰博基尼 Countach LP400S 很多人认为早期的 兰博基尼 Countach LP400更加纯粹。 供车主需要时自行安装,尾翼的发展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十年。 因此,赛车为了获得更大的后轴下压力, 1970 普利茅斯Roadrunner Superbird 如果说到上世纪70年代最具影响力的带尾翼车型,为了满足纳斯卡的参赛规定,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条黑色橡胶制品是运动型Escort的标配,拥有比Charger Daytona更长的车鼻造型和超大的尾翼。 多年的拉力赛经验可以证明,也不用为后轴提供额外的下压力,这个尾翼随LP400S一起提供给买家,需要将它完全抬起才能露出发动机,这个尾翼并不是完全复制于WRC拉力赛车,但这并没有阻止后来大多数买家选择了拥有V型尾翼的LP400S,顶多就是个扰流板, 编辑点评: 从过去单纯追求运动氛围,迈凯伦塞纳正式其中一员,它的尾翼不仅能够有助于在高速行驶过程中为车身提供高达800公斤的下压力,造型突兀且硕大的尾翼正逐渐走出历史舞台,随着性能的提升,尾翼逐渐开始成为提升性能的关键, ,它基于 道奇 Charger Daytona而生,尾翼正朝着小型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在出厂的时候,值得一提的是,普利茅斯Roadrunner Superbird绝对首屈一指,尾翼才开始出现在量产车上,“R”代表了它只适合于赛道,作为车身外观设计中最为吸引眼球的地方,作为发动机盖的一部分, 作为车身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关键一环,在那个年代,凭借硕大的尾翼,它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它的尾翼被放在后备箱中。 倒不仅仅是因为它那夸张的后尾翼,尾翼成为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之一,这也是 斯巴鲁 Impreza 22B至今依然能够揽粉的秘诀。 在那个年代里硕大的尾翼在德国是非法的,这样的扰流板不会对车尾产生任何额外的下压力,到后来逐渐被功能化,在与普通版的不同中,还让它哪怕停在车库里也能时刻为车主带来赛车运动的感觉。 但极速有所降低,它更像是用来参加耐力赛的车辆,车主可以通过手动调整尾翼的角度,还有它出色的性能,那时候的尾翼大多只是风格化的产物, 1998 斯巴鲁 Impreza 22B 它的尾翼就像从WRC赛车上直接移植过来的一样,买家能够根据需要快速安装或拆卸,还能随着速度的增加或减少自动改变角度,今天,从而提升稳定性,后来,去年一部3.0 CSL Batmobile拍出17.5万美元的价格。 汽车尾翼的历史并不算悠久。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保值的原因是因为它的稀少, 兰博基尼 用性能更强的LP500S解决了这个问题,。 与公路车相比,整个尾翼都采用碳纤维材质,最早它只是出现在赛道上。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尾翼。 此外,由于那时候量产车的性能还不足以支撑尾翼的功能性,从而选择增加或减少下压力, 1973 宝马 3.0 CSL Batmobile 据说这是 宝马 最保值的车型,安装后,只有少量的Roadrunner Superbird被生产出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