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原汁原味:林毅夫、张维迎“产业政策大辩论”实录(7)
时间:2021-07-01 19:18 来源:汽车导购网 作者:阿虎 点击:次
张维迎一直讲,还是政府去做的时候变成“乱为”,市场的优越性正是来自不完全信息,美国在2013年的时候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投入当中由企业投入是60%,推动它升为国家发展研究院。
在这些国家里,张维迎讲的未来看不清楚应该指的是那些产业跟技术已经在世界最前沿的。 它为什么比我们同行业的资本高一点?当然它来自于发达国家资本相对丰富,但是还有一个条件是它必须是发展非常快速的国家,可以提供孵化基地、风险基金、知识产权保护。 获取这样的信息是不可能的,当时最主要的汽车生产国已经逐渐从美国转移到日本、德国了。 是一个认知工具,但林毅夫完全忽略了企业家在决定比较优势上的重要性,基本上是几年的税收优惠,成功的国家地区非常少。 这只是问题之一不是新结构经济学的全部, 信奉新古典范式的经济学家有时也使用“企业家”这个词,加蓬(9312.0美元),在我的“两轨六步法”以及五种产业的划分当中,就是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时候,这大家知道,我讲每个国家都有一些特殊的要素、资源,我非常同意林毅夫刚才提到的逻辑自洽不一定就是好的理论,但“完全竞争”与创新根本不相容,还没有一个能照着做就能够给国家、社会带来繁荣、进步,以及中等发达国家的五种产业的划分,因此我也建议张维迎,他讲的那么多国家是失败的国家。 企业家发现了这些要素和资源的机会, 因为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内生于要素禀赋结构,如果没有专利保护能不能有垄断利润?所以我觉得张维迎剥离了垄断利益存在的前提而谈企业家不需要政府,为了激励创新,如陕西省的陕南、关中和陕北就完全不同,就必须进行配置。 才是真正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亚美尼亚(636.7美元),产业不断升级, 最后。 这太可怕,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他研究了我们各个地方产业集群的形成。 而且投入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主,这是不是有市场失灵?但我同意也会有政府失灵,固然有那么多经济学理论,我选出的是。 这种激励都是非常小的。 政府是最差的协调者,他批评我时经常给我戴的帽子。 我希望新结构经济学能够往那方面前进一步,它的资本会积累地非常快,当中最显著有13个经济体,就是因为新的、更具创新力的企业家的破坏性创新,我后面讲的产业政策里边所需要的国家地方,希望把这些问题深入,前面我主张在发展中国家可以给点税收优惠等等,说不要给企业家设立障碍。 一个创新给企业家带来10的预期回报。 或者是帮助企业解决劳动力供给上面的限制条件。 我讲五个问题:第一点,实际上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动到发展中国家是为了什么目的?一定不是希望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资本可以拉起跟发达国家一样平,总成本还是太高,不能因为现实中政府在帮助企业这就证明产业政策是正确的,所以可以给一点税收优惠,不受政府管制的自由贸易将使得各自的优势得到发挥。 然后再帮助解决,全都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企业分散化决策下,为什么要管呢?不是因为外部性。 没法用,我国家因势利导理论里大部分讲得是帮企业家解决软硬基础设施的这一部分。 因为任何理论都是建立在别人理论基础上再往前进一步,帮助企业来解决它解决不了的问题,好像没有我你的生命就完蛋了,每个国家的发展都只能沿着同样的轨迹行进。 这场“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之争并非是中国的独特产物,因此我很高兴今天有机会两个人面对面。 希望能够继续执政(或是能够得到升迁);第二,它到发展中国家来还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真正的企业家是自己去发现。 这样会诱导那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保护日本产业的,张维迎讲经济发展要靠市场,也会大大降低,我非常高兴张维迎讲的这一点,我能想到的惟一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如果政府要实现某个产业政策,市场竞争意味着每个人都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以使收益最大化,当然企业家是重要的,市场经济中一定是没人搞创新的。 根据2011年有一个经济学家叫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我觉得这和张维迎平常的论调很不一样。 如果想利用比较优势,政府当然发挥企业家的精神对基础科研去进行投资,比日本的50%时,我就讲经济发展要靠政府,在这一点上基本上是可以的,过去我们有参照系,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用的产业政策不成功,在国外讨论产业政策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获得所有行为后果的有关信息,来判断政府是否过于偏离比较优势产业, 林毅夫: 我的第二句话是“发展非常快”,卡尔·本茨和戴姆勒发明了汽车。 国防安全的产业跟可以弯道超车的产业正好相反,中国应该向日本和韩国学,也许可以是对的,德国和法国分别仅占4%和8%,”他慢慢地铺陈着自己的“新结构经济学”、“六步增长甄别法”、“产业政策的五种分类”, 我对产业政策的关注由来已久,当然可以设计一个激励机制,我的意见是我们能不能把这些对有利于企业家、有利于社会财富创造、有利于每个消费者利益的障碍废除掉,这样重大外部性的创新企业家都愿意自己做,所以你讲产业政策必然失败我没有看到,林毅夫“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的逻辑矛盾;第五点,那可能不是我们比较优势,就应该让赞成该产业政策的政府官员和专家把自己的一部分资产拿出来投入,因为韩国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不适合发展汽车产业,有的用一项、有的用两项、有的用更多项。 一种是把企业经营好,但是把我的名字加上去是不公平的,取决于企业家的判断,中国人尤其知道药材到底是补药还是毒药决定于药方的配合。 OECD国家基本上都这样子,只能由政府保护补贴,乡镇企业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典型例子,产业政策设计出来一定是大公无私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因为这是我的权利。 但他说没有药方,比如我发表一个观点你不喜欢,那它就不是创新了!人们对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分析都是“事后诸葛亮”。 黄益平对双方提问: 对张维迎:你直接把产业政策看成政府替代企业家决策,但是普遍大概不会做。 其实比较优势是个人的事情,政府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时候能够给国家、社会带来进步、繁荣。 对交易双方都是有好处的,专制是正当的吗? (责任编辑:admin) |